为什么亚洲国家不可能认同中美经济脱钩?

为什么亚洲国家不可能认同中美经济脱钩?

为什么亚洲国家不可能认同中美经济脱钩?

文 | 藏海墨人

近年来,中美之间的经济“脱钩”舆论在海外甚嚣尘上,已经成为有关全球经济未来展望的主要议题。

当前,美国将其对华政策定位为“战略竞争”,并寻求限制企业对华的依赖以保护其工业基础,减少中国产品在其关键部门的进口依赖,并千方百计地降低我国产业的影响力。

同时,我国也已经看出美国此举的本质目的是要“遏制、包围和压制”我国的发展,并同样做了多项准备旨在减少对美国市场和美国技术的依赖,以追求不被卡脖子的发展模式。

这些发展表明全球和区域经济秩序正在重新配置。这个背景将对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发展特别不利。正如许多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受贸易关系破裂困扰的区域经济秩序,以及基于大国专属领域的贸易规则,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成本,并破坏依赖区域制造业生产网络的东亚、东南亚国家的发展步骤。

脱钩的言论其实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中、美一贯在相关地区的产业链条上扮演着非常不同的经济角色,两国拥有非常不同的经济力量可以用来塑造区域经济和影响区域发展。对这些差异的细微评估表明,只要经济理性和亚洲地区合作伙伴的福祉仍然是中美两国考虑的因素,脱钩的潜在深度就会受到限制。这两个大国仍应该都是相关经济体的关键伙伴,缺一不可。

1、贸易和生产网络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亚洲国家短期内决定性地与中国脱钩非常不可能,因为中国仍然是亚洲地区生产网络的关键枢纽,甚至对美国和其发达盟友来说,也是越来越重要的增值来源。

衡量中国产业作用的一个方法是评估其在贸易中的“枢纽性”,这代表了一个地区对某一经济体的贸易依赖的相对份额。这一衡量标准表明,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开始超过欧盟和美国,成为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和东北亚经济体的主要贸易枢纽,此后亚洲邻国对中国贸易的依赖程度持续加深至今。

一个类似的重要背景是中国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崛起,特别是在电子制造业中,中国的增值份额正在快速上升,中国在生产网络中的地位不断在推进。在没有中国零部件的情况下制造电子产品越来越不现实。

这意味着亚洲经济体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关系。比如,许多东南亚工厂从中国供应商那里采购零部件,并向位于中国的工厂供应自己的零部件和产品。

同时,中国在区域生产中的重要性还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当前,中国供应商在价值链中仍然处于所谓的后端位置,而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占据了前进位置。

“前进位置”意味着这些发达经济体生产和出口核心零件、部件和高科技含量的技术,用于在落后经济体进行生产和组装,然后再出口回到美国或欧洲等发达市场。“后端位置”则意味着有关国家使用别国进口的零件、构件和技术来生产商品用来出口。因此,当前中国和大多数东盟经济体的出口仍然依赖发达国家的输入。

但未来或许会出现改变。

在评估区域经济体的显性比较优势时,情况也有类似的证明。简而言之,这一指数显示了一个国家在某些产品的出口方面是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法国CEPII国际经济研究所主办的CHELEM数据库中按出口产品的复杂程度分类的数据显示,东亚地区的分工非常明显。中国在低技术制造业方面的优势正在下降,而在高技术和中间技术产品方面的优势正在上升,这意味着中国在各种产品综合竞争力中都具有竞争力,但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还没有极端的竞争力。

相同数据也显示,东盟在高科技和低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也很强。日本在“中间”技术的高端产品中占主导地位,而韩国在中间和高端产品中都有很强的竞争力。这意味着,亚洲区域经济体在出口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是平衡的,而且是相当互补的。

2、美国仍是关键市场和金融出资者

金融力量是中国崛起中另一项获得大量关注的领域,但其中一些论点是错位的。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官方债权人,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和开发商在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美国、欧盟和日本的私营企业仍然是这个区域实体经济中占比更多的投资者。

截至目前,美国仍然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FDI)输出地,根据东盟投资报告,在美国注册的公司仍然是东南亚最大的FDI股票持有者。同样,美国、欧盟和日本也是东盟投资资本外流的最重要目的地。鉴于中国金融业和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个背景在中期内不太可能有大的改变。

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是决定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价值链是由美国、欧洲、日本,以及越来越多其他经济体的资本和技术共同维系起来的,谁也离不开谁。

东亚经济体以贸易和生产为基础的共同发展战略的一个更重要的条件是可以为产品进入更大的市场起到加力作用。根据东盟的统计年鉴,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在2021年达到6690亿美元,而与美国的相应数字只有3640亿美元,中国在东盟贸易中的份额为20%,而美国的份额仅为11%。但东盟国家对美国有1460亿美元的顺差,而对中国却有1070亿美元的逆差。

然而,美国和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之间的差距并没有这么大。单纯的顺差和逆差数据没有考虑到东亚贸易是以生产为中心的性质,这导致了区域经济体之间许多零部件是来回交易的,对中国的逆差数据夸大了区域贸易的真实价值并掩盖了最终产品的消费地点。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可小视。

衡量市场准入的一个更有意义的标准是,亚洲地区某个经济体的附加值有多少最终在中国或美国消费。该数据反映了对东亚国家出口产品的需求最终在哪里。根据经合组织的增值贸易数据库,在2018年,东盟最终需求所体现的增值余额对中国有140亿美元的盈余,对美国有560亿美元的盈余。韩国是该地区唯一对中国市场最终需求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美国的重要经济体。

因此,尽管东盟看起来对中国有巨大的贸易逆差,但它对中国的需求还是越来越依赖的。另一方面,对东盟来说美国的市场仍然比中国的大得多。在中国,私人消费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是38%,而在美国是68%。即使面对美国最近旨在限制制造业进口依赖的政策和中国寻求支持国内需求的政策,中美两大市场对其他亚洲国家来说都是极端重要的。

3、脱钩论调的局限性

中、美在东亚经济体系中扮演的这些不同角色,是其国内经济的不同基本面造成的。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追求以生产和投资为基础的增长模式,而美国是一个后工业化、严重金融化的经济体,靠高消费和在全球金融秩序中的核心地位来维持。事实证明,这些基本面比单方面改变贸易政策更难被改变和重塑。

一方面,这意味着孤立中国供应链的企图受到经济现实的限制。虽然美国(和欧洲)的“友邦生产外包”、“相同制度外包”和产业政策调整很可能导致美国进口的多样化,减少与进口依赖相关的国家安全风险,并通过将一些制造活动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为东盟国家提供经济利益。然而,这些政策在中期内不太可能从根本上挑战中国在区域贸易和生产网络中的核心地位。正如苹果公司在iPhone生产多样化方面的实际情况,以中国为中心的生产网络并不容易在其他国家复制,因为中国的物流和供应商拥有巨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作为市场和金融资本的来源,对地区经济体无疑越来越重要,但美国及其发达盟国仍然是该地区消费需求、外国资本供应和技术输入的主要提供者,包括对中国也一样。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全面进步协议》(CPTPP)加倍推进区域一体化,将可能减轻失去美国市场的代价,但这些框架只有在同时提供更多的消费需求和资本时才能成为真正的替代方案。

也就是说,中美经济谁也离不开谁。

同时,美国和中国两国的地缘利益必然需要通过维持各自区域盟友和合作伙伴来保证。东亚国家一定会在决定性的脱钩情况下遭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即使有欧美国家实惠外包政策所带来的额外利益也显得微不足道。正如亚洲经济体执政当局频繁所指出的,这些国家需要这两个大国继续参与东亚经济事务,而经济现实表明不和任何一个国家脱钩才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亚洲国家不可能认同中美经济脱钩?

(本文完)

【重要提示】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以上观点仅代表相关作者或媒体意见,不代表我方立场,也不构成对阅读者的投资或商品购买建议,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p2p信息资源网,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