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个“江豚湾”,实至名归!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15日讯(记者金文兵)9月14日18:35—18:40,新洲区生态环境志愿者在新洲双柳长江江段观察到一对母子江豚在轻快嬉戏。“这一个月来,这群江豚天天在这里玩,天天在这里追鱼!”新洲区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民间河湖长徐建利兴奋地说。

8月15日全国生态日当天,长江日报报道新洲长江水域有一个10至15头的长江江豚种群,持续2年在此聚集栖息。

从8月14日至9月13日,一个月来,生态环境志愿者徐建利、陶飞、卢倩倩、周媛、徐友林、黄明、陶家涛等人在新洲长江水域持续进行野外观察,共记录了11次、58头次江豚,其中,母子豚记录增加到4次、8头次。这些数据显示,这个江豚种群持续稳定停栖在这片水域并添丁加口。

武汉这个“江豚湾”,实至名归!

9月14日,研究人员布设武汉首套阵列式水下实时声学监测仪,听取江豚“悄悄话”。记者刘斌 摄

对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博士表示,这些来自民间的江豚野外观察记录反馈了江豚对这一水域栖息地利用的状况,是江豚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除了民间志愿者长期坚守野外观察,科技力量也在不断加持江豚保护。一个月前,武汉市农业农村局调用“渔政天网”多个沿江高点高清视频探头,对这一江段的江豚活动进行持续监控,并在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进行慢直播,吸引广大市民围观。

14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此布设了武汉首套阵列式水下实时声学监测仪(阵列式水下声呐、水下听声仪),用于“倾听”江豚说了哪些“悄悄话”。

“运用5G技术,我们提前在相关水域设置水下声呐、在相应区域设置无人机巢(无人机机场)。水下声呐一旦听到长江江豚发出的声信号后,就将它们的‘悄悄话’快速发送至后台,控制中心就指挥摄像头对准相应区域,并指挥无人机起飞进行飞行监测,实时识别截取长江江豚影像。”这项充满科幻感的“长江江豚智慧监测技术”激发公众的极大兴趣。

武汉这个“江豚湾”,实至名归!

9月14日,志愿者们在江边观察江豚。记者刘斌 摄

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汉正在探索实施“数字江豚”工程,将长江大保护生态公益事业与数字科技进行全新结合,对长江江豚的栖息环境、繁育保护、科学监测、文化创意、社会参与等进行全方位数字赋能,构建与长江江豚保护相关的数字“生态群落”,为濒危物种保护探索数字化路径。

下一步,研究机构和武汉有关部门将加大科技手段的投入力度。其中,就包括引入这一“听豚”技术,对定居武汉的长江江豚进行跟踪监测,摸清进入武汉定居的江豚数量、活动轨迹,以利于制定相应保护策略。同时,也让广大公众听到江豚的“悄悄话”,实现“人豚共情”。

随着长江日报“豚爱江城”的持续报道,社会公众对江豚安居江城的关注度不断增强。记者多次前往江豚观察点时,总能看到附近江堤上停着各种车辆,不断有游客带着孩子和相应的装备前往观豚。武汉的生态摄影人也在持续蹲守中,在此拍摄到一批高清的江豚美照。这个观豚点,正在成为生态观察打卡点。

当地生态志愿者和新洲农业(渔政)部门也未雨绸缪,对游客行为进行引导和劝阻,并将设置相应警示牌和宣传栏,提醒游客安静观豚、注意安全、不得戏水等。

江豚定居这片水域,成为江豚回归江城的重要桥头堡,成为新洲生态向好的个性化标识,也是一个展示武汉生态保护成果的成功案例。“武汉这个‘江豚湾’,实至名归!”生态志愿者徐建利建议,将当地打造为“江豚湾”,用于科学研究和生态科普。

链接>>>

新洲双柳江段长江江豚观察记录(8月14日—9月13日)

8月14日,3头长江江豚在新洲双柳的向家地水域逐浪嬉戏。

8月15日,6头江豚在新洲双柳挖沟水域出没。

8月23日,在新洲双柳的挖沟水域,观察记录到5头江豚。

8月28日,在新洲双柳大陈湾水域,记录到6头江豚。

9月2日,10头江豚在新洲双柳挖沟段现身。

9月3日,6头江豚在挖沟段追鱼至江边浅水区。

9月5日,在狂风暴雨中,志愿者们观察到10头左右江豚逐浪的场景。

9月7日,在新洲挖沟,观察到1对母子豚。

9月9日,在新洲向家地,观察到3头江豚。

9月12日,在新洲挖沟,观察到4头江豚。

9月13日,在新洲向家地,3头江豚出水逐浪。

【编辑:邓腊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59222222。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kin0207@126.com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p2p信息资源网,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