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环境应多以企业满意为标尺

近日,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外资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超八成受访外资企业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评价为满意以上,彰显了中国市场对外资企业较强的吸引力。

其实,不管是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营商环境都是他们最看重的,他们的感知最敏锐也最深刻。企业人才往哪走、资金往哪流、项目在哪建,说到底取决于哪里的机会多、障碍少、效率高、服务好。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密集出招,推出新举措,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这其中,既有一系列政策层面的保驾护航、赋能添翼,也有真金白银的支持,取得了显著效果。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有的地方在营商环境建设上仍然存在着制约经营主体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政策便利性有待进一步提高,营商软环境还有完善空间,对营商环境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提升。

眼下,全国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达到1.81亿户,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要想让经营主体更加活跃、茁壮成长,必须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红利”“创新红利”驱动,加快打造优良营商环境,不论是对促进高质量发展还是应对风险挑战,都具有重大意义。

好的营商环境,是集聚各类要素的“引力场”,能够吸引企业纷至沓来、“不离不弃”;反之,企业也可能“驻足观望”甚至“默默离开”。所以,“企业满意与否”应该成为衡量营商环境优劣的标尺。

首先,要想企之所想,急企之所急,努力做到主动服务。各地应该坚持问题导向,了解掌握企业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卡点,在金融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要素保障等方面制定科学有效政策,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机制、简化办事流程,让企业办事更加便利,努力用“硬措施”保障营商环境“软实力”。

其次,面对企业所呼,政府应有所应,努力做到用心服务。政府部门是政策制定者,更要当好服务企业的“贴心人”,主动俯下身,梳理好企业的急难愁盼以及遇到的瓶颈问题,紧扣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积极解决企业反映的问题,营造方便快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让企业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

最后,还要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努力做到互动服务。营商环境好不好,不能自说自话。各地应以企业评价为第一评价,让企业“说了算”。坚持问政、问策于企,拓宽政企沟通渠道,从企业视角想问题、办事情、定政策,变“政府配菜”为“企业点菜”,提高营商环境改革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个地区的发展,短期靠项目,长期靠环境。唯有下大气力坚持不懈地保持和培育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优势,才能让企业近悦远来,发展枝繁叶茂。(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蒋 波)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经济日报,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