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全球售卖超过1亿份薯制品,这家“全球薯王”在中国扩产了

在乌兰察布郊外,一栋工厂大楼里,大量马铃薯漂浮在高速水流之中,等在前面的是马铃薯企业蓝威斯顿于1960年发明的专利技术Lamb水枪刀。这种水枪刀有各种刀片混合而成,等到大小不一的马铃薯通过之后就变成了市场上能见到的薯条的形状。

11月初,这家工厂正式落成投产,年产冷冻薯条预估可达10.8万吨,是薯条巨头蓝威斯顿在中国设立的第二家工厂。

在乌兰察布的这家薯条工厂里,从马铃薯分选到薯条制作,经冷冻后打包装箱,整条生产线上几乎看不到工人操作。蓝威斯顿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生产线上所有的操作几乎都在电脑屏幕后完成。

目前,蓝威斯顿在北美、欧洲和中国都实现了业务布局。每天,蓝威斯顿遍布全球的工厂都要向世界各地的餐厅、零售店提供超过1亿份薯制品,这些餐厅中就包括像麦当劳这样的西式快餐巨头。仅靠做薯条,在截止到2023年5月28日的2022财年,蓝威斯顿就实现营收53.51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全球薯王”。

在整个马铃薯产业,加工产品会比鲜食品马铃薯带来更高的价值。但马铃薯加工在中国发展较晚,随着薯条等舶来品而来的的马铃薯加工业仍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西式预制菜的启示

所有在家里炸过薯条的人都知道,炸薯条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要清洗、去皮切条,之后将薯条焯水至变软,随后控干裹上淀粉才能下锅油炸。

这套流程说起来简单,但烹饪新手在这过程中却常常会因为火候把握不到位而前功尽弃。譬如,在焯水的过程中,如果煮的时间过长,就会把薯条煮碎。之后的油炸环节更是烹饪小白的噩梦。

那么,像蓝威斯顿这样的企业是如何解决类似的难题,将薯条制作变成标准化的生产线?

秘密就藏在Lamb水枪刀等技术之中。

在薯制品行业,蓝威斯顿以技术闻名。例如,蓝威斯顿会用蒸汽削皮机取代了人力削皮,还用高压电取代了焯水,利用高压电使土豆的表皮干燥,同样也达到了使土豆变软的效果。

事实上,从麦当劳的发展史来看,门店数量大规模的扩张也得益于薯条等单品实现了标准化生产。

在50年代,也就是麦当劳扩张初期,为了提供标准化的产品,麦当劳只向供应商采购 Russet 品种的马铃薯。经过无差别的浸泡和切洗加工程序,但品质还是不稳定。彼时的薯条生产,还完全依靠人力进行削皮、切条,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效率并不高。

在50年代末,麦当劳的食品科学家Ken Strong和研究学者Edwin Traisman将麦当劳的速冻薯条处理技术申请了美国国家专利(US3397993A)。这种处理技术,是将生马铃薯条初步油炸出脆皮,然后迅速冷冻,再运往门店等待最后油炸制作。

1980年代,西式餐饮巨头陆续来到中国。1987年,肯德基率先漂洋过海落地北京前门。三年后,麦当劳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门店。

随着西式餐饮的渗透,中国国内薯条消费也逐步深入。蓝威斯顿全球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张晨介绍,最早的薯条产品是跟着很多西式连锁快餐来到中国的。所以最早的时候,一线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的西式餐饮文化慢慢兴起时,薯条产品在这些地区是处于高速的增长状态。随着饮食方式的变化,薯条等食品品类慢慢渗透到二线、三线城市,及更下沉的市场。

现在,这些餐饮巨头们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跟随着他们的脚步,蓝威斯顿这样的薯条供应商也来到了中国,并且随着中国薯制品市场的发展,在中国的投资力度也逐渐加大。

2014年7月,麦当劳的供应商之一蓝威斯顿通过收购太美薯业落子中国,在乌兰察布商都县拥有了第一家工厂。之后,又投资约2.5亿美元建设这家新工厂。

每天在全球售卖超过1亿份薯制品,这家“全球薯王”在中国扩产了

如何让马铃薯产业增值10-60倍?

两家工厂都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的马铃薯产业带之内。

从自然条件来看,乌兰察布市日照充足、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加之肥沃疏松的沙质土壤,是国内公认的马铃薯产业“黄金带”。2009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乌兰察布市“中国马铃薯之都”称号。

在9月23日召开的乌兰察布马铃薯产业大会上,乌兰察布市农牧局局长王世平介绍,今年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预测产量达300万吨,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超80亿元。

蓝威斯顿全球副总裁兼中国总经理张晨解释,“乌兰察布是中国的马铃薯之都,是中国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区。不光是这里的气候条件,乌兰察布围绕马铃薯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

现在,乌兰察布正在发掘当地的马铃薯产业的品牌价值,打造成区域公用品牌,帮助乌兰察布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福来战略也曾为当地提出做精加工薯的建议,即依托世界薯条老大蓝威斯顿在乌兰察布建厂的契机,发展订单农业模式,推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托底收购加工薯,提升种植户积极性,打造加工专用薯基地。

而引入蓝威斯顿这样薯制品加工企业就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的增值空间。数据显示,马铃薯经过加工转化为油炸薯条、薯片等膨化食品,其价值可增值5-10倍;加工成普通淀粉可增值一倍;加工成特种淀粉则可增值十几倍;而生产生物胶的增值空间更可达到60多倍。

蓝威斯顿国际市场总裁Marc Schroeder认为,中国是全球马铃薯总产量最大的市场,但是在薯制品消费领域,因为饮食习惯等客观原因,中国人均吃薯条数量比较少,中国人均消费市场还比较小。

美国和欧洲市场都拥有庞大的薯制品消费市场。在这些薯制品市场相对成熟的地区,薯制品的销售渠道都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在这些市场中,零售业或家庭等多种场景下都对薯制品的消费量很大。现在很多薯制品的烹饪正在从油炸转化到烤箱烘焙,这样消费者就可以在家里自己烹饪这些薯制品。Marc Schroeder表示,目前在中国有能力推动薯制品消费的主要是许多连锁餐厅。

目前,马铃薯加工在国内马铃薯产业中一直占比较小。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公布的《2022-2027年中国速冻薯条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显示,从马铃薯加工的产品结构看,中国马铃薯加工约占总产量的15%,而美国超过60%的新鲜马铃薯用于加工。

农业大数据平台布瑞克关于马铃薯产业的报告显示,国内马铃薯加工产品主要有淀粉、全粉、变性淀粉、粉丝 (条、皮等)、薯片、薯条、薯泥、薯类膨化食品等。目前 马铃薯加工市场规模在800亿元左右,企业超过5000家,但规模化深加工企业约120家,大多数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加之设备陈旧、技术滞后、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竞争力严重不足。

此外还有报告显示,在占比只有15%的马铃薯加工食品中,我国的马铃薯加工产品主要集中在冷冻薯条和脱水薯片方面,受限于马铃薯品质低、加工能力不足等原因,中国的速冻薯条产量非常低。

据共研网统计分析,2021年中国薯条产量和需求量分别为42.5万吨和44.7万吨,预计2022年中国薯条产量和需求量将分别达到49.3万吨和50万吨。其中,冷冻薯条终端市场规模385.77亿元,占比达98.61%;休闲包装薯条终端市场规模5.45亿元,占比仅为1.39%。

中国这个全球马铃薯总产量最大的市场,在马铃薯深加工领域还存在着很大的市场空间。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界面新闻,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