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老友,中法为何“对脾气”?

小时候,娜塔莉·戴高乐听父亲讲,她的曾祖父常说:中国的文明比有记录的历史还要悠久,全球发展不能没有中国,中国的力量无法忽视。

1964年1月27日,娜塔莉的曾祖父、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跨越“冷战”的阵营对立,与中国建交。60年后,法国是中国在欧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法国的亚洲第一大、全球第七大贸易伙伴。如今从商的娜塔莉,多次以公共外交“使者”的身份往来于中法之间,实现了曾祖父生前未竟的访华心愿。

“归根结底,中法关系的内在力量在于长期稳定和不断创新。”2023年12月最近一次访华时,娜塔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自1964年以来的历任法国总统,无论是偏左翼的希拉克、偏右翼的萨科齐,还是如今的马克龙,外交战略都未曾大幅偏离“戴高乐主义”。双方的政策延续性,推动中法率先建立全面伙伴关系,率先开启战略对话,最早开展民用核能合作,创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外交的诸多“第一”。

为什么中法关系实现了超越制度、文明和意识形态的长期成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2023年11月24日在北京同法国外长科隆纳举行会谈后共同会见记者时表示,中法关系具有富有韧性的历史传承、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以及独立理性的战略自觉。在动荡变化的世界中,凸显其战略性和引领性。

0年老友,中法为何“对脾气”?"

2023年4月7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东省广州市松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两国元首临水而坐,观景品茗,纵论古今。图/新华

深入骨髓的“戴高乐主义”

2021年,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并未如外界预期的那样,迅速扭转特朗普执政时期的对华政策。相反,拜登修复了美国和欧洲盟友的关系,试图推动主要伙伴在“印太战略”等对华政策领域和美方保持一致。不过,法国总统马克龙没有“跟随”华盛顿的步伐,还明确发出不同声音。

2021年,时任法国外长勒德里安表示,法国“印太战略”不会基于“和中国对抗”。同年更新的法国外交战略中,保留了将中国视为“重要合作伙伴”的描述。第二年,法国财长勒梅尔在美国公开演讲时说,当前的国际形势是“美国想和中国对抗,而欧洲希望与中国接触”。

这并非法国政府第一次和美国“对着干”。从1964年戴高乐决定与中国建交,到2003年希拉克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再到马克龙在2023年新一轮巴以冲突期间成为第一位会见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西方领导人,法国资深外交官马蒂厄·德罗因说,美国需要认识到“拥有一个能独立思考的盟友很有价值”。

0年老友,中法为何“对脾气”?"

法国巴黎街头的戴高乐雕像。图/视觉中国

一些华盛顿的高官则认为法国政府长期存在“反美情绪”和“恢复荣光”的幻梦。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处的一份报告称,那些知名的“戴高乐主义”行为,出发点不过是一种法国式的“民族主义”。

“戴高乐主义”并非凭空产生。巴黎政治学院教授弗朗索瓦·戈德门特指出,以德法两国对外政策为例,法国更受长期战略思维影响,德国则更注重商业逻辑,这和两国不同的国家地位及历史经验有关。

法国是唯一一个同时具有七国集团(G7)、北约、欧盟成员及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身份的国家。法国一直致力于在世界发挥领导力,且应当通过法国参与创建的联合国安理会、欧盟等多边机制发挥领导力。这是历任法国总统的信条。希拉克反对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关键理由,就是“多边主义至关重要,美国也不能例外”。

中国也一贯主张在现有多边框架内处理国际问题。2023年4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马克龙时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之变,中法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具有独立自主传统的大国,作为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坚定推动者,有能力、有责任超越分歧和束缚,坚持稳定、互惠、开拓、向上的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大方向,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繁荣。

“当前法国对华政策最重要的出发点之一就是:法国需要和中国合作,维护正面临巨大挑战的多边治理体系。”蒙田研究所亚洲项目主任马蒂厄·杜沙泰尔指出,“法国一直赞赏中方为达成《巴黎协定》作出的重要贡献。”2015年,两国签署《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推动了当年晚些时候达成《巴黎协定》的多边谈判。

另一方面,就历史经验而论,很多现代外交理念肇始于法国。1623年,黎塞留被法王路易十三任命为首席大臣。他认为外交需要有效的中央集中决策和职业化的部门及官员,在1626年创建了欧洲最早的外交部,其影响延续至今。

前法国外交官、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西莉亚·贝林指出,今天,法国的外交决策机制依然是西方世界的“异类”。无须通过国会,总统就可以直接完成大部分外交政策制订及大使任免工作,这意味着“即使在国内弱势的总统,也能有效推动外交”。

0年老友,中法为何“对脾气”?"

上图:建设中的大亚湾核电站。图/中新

下图:中法员工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现场。图/中新

此外,法国外交部拥有一支独立于公务员体系的外交官队伍,人员规模为世界第三。这使法国具备了西方国家中少有的外交战略延续性。历届法国总统也以捍卫延续性为目标。前总统奥朗德就强调,要建立“稳定、可持续、可预测的中法关系”。

从希拉克、奥朗德、萨科齐到马克龙,都有论者提出他们“走出了戴高乐时代”,但更多的分析认为他们只是采取了“更现实主义的戴高乐主义”。

现实主义,本身就是“戴高乐主义”的一部分。1964年,在中法发表建交联合公报的记者会上,戴高乐讲道:“法国对中国的承认只是对世界的现实承认,我相信其他国家政府迟早会效仿法国的做法。”

戴高乐的预言成真。中法建交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波与中国的“建交潮”。上世纪60年代出任美国国务卿的腊斯克曾表示,中法建交“在密不透风的铁板上撕开一道裂缝”。

不只如此,1984年,中法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开启中国和西方核能合作的第一步。1997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中法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全面伙伴关系,法国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这种新型关系的西方国家。

2001年,中法首先开展“战略对话”,此后美国、英国、欧盟等相继开始和中国开展“战略对话”,揭开中国“战略关系外交”的新一页。2003年,欧盟和中国最先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年,中法关系即由“全面伙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0年老友,中法为何“对脾气”?"

2023年6月23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巴黎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闭幕式并发表讲话。图/新华

现实层面,这些合作带给法国诸多利好,法国先进制造、基础设施及能源龙头企业得以参与大亚湾核电站、京沪高铁、C919客机项目等。2015年,空客亚洲首家工厂落户中国。2019年,法国能源公司道达尔与中国国家电投签署协议,在内蒙古开发全球最大的太阳能项目之一。近年中国企业对法国车企及电力企业的大规模投资,亦促进了法国国内相关产业发展。目前,双方还同意在第三方市场,特别是非洲探索合作项目。

2014年9月中法高级别人才对话机制启动后,中法间战略、经济财金、人文三大对话机制进一步健全。据法国媒体统计,2013年至2022年,中法联合署名科研论文出版物达5.4万篇,增长133%。

曾担任欧洲多国外交部政策顾问的芬兰政治学家科尔霍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戴高乐主义”在今天最直接的体现,还是法国的“战略自主”观念,而这亦源于现实主义的判断:从长期看,美国正将政策重心从欧洲移开,却希望维持在欧洲外交、安全事务上的主导地位。这对欧洲而言,“当合作变为依赖,你就成为别人的附庸,然后你就消失了”。

基于这一判断,戴高乐1966年带领法国退出北约,并发展自己的核力量。2009年带领法国重返北约的萨科齐,也只是接受了“欧洲安全需要有美国参与”的现实,并未放弃“战略自主”。马克龙的观点更加直接。他多次指出,美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所谓“紧张局势”不是欧洲人的危机,欧洲更重要的任务是构建自己的安全体系。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马克龙多次强调,西方有必要加强与中国的接触,以防止全球大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紧张化。

“一些法国学者喜欢谈论‘告别戴高乐时代’,但对外部观察者来说,戴高乐主义早已深入到法国外交的肌理中。”科尔霍宁说。

0年老友,中法为何“对脾气”?"

上图:2015年11月3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在北京出席中法气候与绿色经济论坛并致辞。图/中新

下图:2015年12月12日,在法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人们庆祝巴黎气候协议的达成。图/新华

西方媒体披露,在G7峰会、北约峰会等场合,马克龙及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多次推动在联合声明中删减、弱化针对中国的言辞。近两年,法国政府积极推动欧盟恢复和中国的高级别接触。中法2022年进行5次高级别会晤和10次通话,频率居欧洲各国之首。

2023年,除马克龙访华之外,李强就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出访即选择访法并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中法成功举行战略、经济财金、人文三大机制性对话。“中国是一个大国,法国需要与中国就合作问题和竞争问题进行讨论,” 法国前外交官、巴黎和平论坛秘书长贾斯汀·瓦伊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两国领导人有充分时间交流时,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也是确保大国之间加深理解的关键。”

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表示,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具有历史使命感的大国,中法超越集团对抗,坚持求同存异,无论是发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一致声音,还是坚持解决巴以冲突的“两国方案”,无论是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还是成功举办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都为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的国家间交流合作树立了典范。

马克龙说,法国和中国“对脾气”。“我们在一起大有可为。法中友谊万岁!”2023年4月的访华行程刚刚结束,马克龙就在社交平台用中英法三种语言发文。

艰难掌握好平衡

2024年1月18日,马克龙在爱丽舍宫迎接了新年第一位访问法国的外国领导人:柬埔寨首相洪马奈。这也是洪马奈就职后首次访问欧洲。马克龙承诺向柬埔寨提供2亿欧元援助,《南华早报》指出,加强和法国的关系,为柬埔寨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外交选择。

随后,马克龙前往德国,悼念刚去世的老朋友、德国前财长朔伊布勒。22日,他在德国联邦议会全程用德语致悼词,再次引发国际舆论瞩目:法国领导人上一次用德语演讲,还是戴高乐在1962年做的事。美国《政客》杂志称,这显然是一种“强化法德友谊的姿态”。

进入2024年后的一系列外事活动,展现出马克龙多面的外交战略。墨卡托研究所指出,法国一向善于以灵活甚至“模棱两可”的方式维持各种微妙的平衡,使其始终能推进自己的优先事项。为实现“战略自主”的远期目标,法国近年来对外积极推进其“印太战略”,对内试图重新团结欧洲。

马克龙认为,欧洲的“战略自主”不只包括军事自卫能力,也意味着欧洲需要增强国际影响力,甚至成为新国际格局中的“第三大力量”。为此,法国在欧洲国家中最先制订“印太战略”,并推动欧盟形成统一的“印太”政策。美国则对“法国在该地区发挥持久作用”表示欢迎。

最初,马克龙政府提出以“法国-印度-澳大利亚”为轴心的小多边体系,并初步建立了法印澳三边对话机制。

0年老友,中法为何“对脾气”?"

2023年4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三方会晤。图/新华

但2021年澳大利亚为参加和英美合作的AUKUS军事协作机制,单方面对法国毁约价值560亿欧元的常规潜艇订单,迫使法国作出调整,加强和东盟主要国家的合作。2022年,法国和印尼签署价值81亿美元的战斗机合同,印尼一跃成为法国最大的武器客户。

从积极的角度看,加强和印尼、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关系,有助于法国政府了解“全球南方”国家的立场。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IFRI)报告指出,当前全球地缘政治观念有很大差异,“脱钩”这样的话语“在美国很流行,在其他地区则并非如此”。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员詹姆斯·克拉布特里分析道,亚太地区的中等强国及区域力量正在寻求新的战略伙伴,但它们不喜欢“从既定的联盟‘菜单’中选择,而是希望根据具体问题混合搭配”。因此,为了成为站在“第三方”立场的选项,法国强调其“印太战略”并非对抗中国,且也将中国视为在该地区的合作对象。这和美国及其他盟友的立场有较大的差异。

对内方面,法国对华政策正面临欧盟整体政治环境的挑战。2019年,欧盟提出对华关系“三重定位”,即合作伙伴、经济竞争者和体制性对手,法国外交战略随后跟进调整。法国前外交官皮埃尔·莫科斯指出,马克龙政府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将其与北京的关系局限于单一维度”。但随着欧洲右翼民粹主义思潮兴起,法国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法国投资银行 Natixis 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加西亚·埃雷罗指出,欧盟成员国对所谓“中国风险”持有不同看法,匈牙利对中国的态度最为积极,立陶宛则相对消极,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的立场则介于二者之间。

然而,2021年德国大选后,欧洲重要的“共识缔造者”默克尔离开政坛,新的三党联合政府包括激进的绿党。2022年,极右翼政客梅洛尼取代温和的德拉吉成为意大利新总理。2023年,有“荷兰特朗普”之称的维尔德斯赢得荷兰大选。

墨卡托研究所指出,一些欧洲国家和拥有悠久汉学历史的法国不同,政界缺乏对中国的客观信息,导致在国家层面很难对中国形成“基于事实的认知”。如何和越来越多的极右翼政治伙伴打交道,是马克龙必须要“学习”的一课。

“法国的外交最常面临的问题就是难以掌握好‘平衡’,以致于同时将几方都惹怒。现在,马克龙需要避免被阵营的任何一方误解。”长期观察法国政治的多伦多大学荣休教授拉里·勒杜克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勒杜克说,马克龙在第一个任期的个性比较独断,因此在内政外交上都“吃过亏”。但随着他在2022年大选中艰难获胜,并因为外交部改革遭到外交官群体的罢工抗议,近期马克龙的行事风格已有变化。他甚至主动向不满于德法主导欧洲对外政策的中东欧国家道歉,表示“不倾听你们声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无论你是否喜欢马克龙,至少他是一个正常的领导者,不是一个激进的极右翼,不会有太另类出格的行事。”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政治学教授乔纳·利维说。

在一些细节层面上,马克龙已经在推动欧洲形成相对积极的对华共识。2023年初,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在经济、外交、地缘政治等领域对华“去风险”。但此后,欧盟将“去风险”聚焦到经济安全领域,并进一步减少到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四个具体领域。美国媒体报道称,如果不是一些成员国的努力,“被涉及的行业将会更多”。

埃雷罗指出,即使在经济领域,欧盟的“去风险”也不可行,欧盟需要从中国进口清洁能源技术实现脱碳,“即使欧盟决定通过从另一个经济体进口来快速降低风险,任何地方都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满足欧洲对绿色技术的需求。欧盟也不能追随美国的道路,因为它缺乏补贴再工业化进程的财政空间”。

不过,加强中欧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显然有助于推动当前欧洲对华政策环境的积极改变。娜塔莉就认为,进一步加强商业合作,是中法关系行稳致远的关键。中法经济合作仍有较大潜力。欧盟资助的一项统计称,2000年至2022年间,中资机构在欧盟成员国的投资,德国为320亿欧元,法国仅有170亿欧元。

“商业和外交的关系是互补的,而且是必要的。”娜塔莉说,“当然,推动中法关系发展,还需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传统、历史和社会,这包括对细微文化差异的感知,以及对中国和欧洲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动态的深刻理解。”

2023年12月1日起,中方对法国短期来华人员实施15天免签政策,法方宣布中方有在法学习经历的硕士文凭持有者可获5年签证。

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称,我们愿以中法建交60周年、中法文化旅游年和巴黎奥运会为契机,同法方共同深化文化、教育、语言、影视、旅游、地方、青年、体育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为中法关系凝聚更多生机勃勃的力量。

发于2024.1.29总第112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中法为何“对脾气”?

记者:曹然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中国新闻周刊,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