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代表委员畅谈过去一年成就

杜汇良代表——新兴产业茁壮成长

“鄂尔多斯立足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战略定位,全力扬优势、育产业,促转型、提质量,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杜汇良介绍。

杜汇良代表表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因地制宜。鄂尔多斯作为传统能源大市,近年来积极耦合新能源、变革新技术,加快建设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全力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产业高地。鄂尔多斯已建成并网新能源装机1040万千瓦,到2025年将突破5000万千瓦。在“绿电”加持下,高能耗、高排放的煤化工产业正在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杜汇良代表说:“鄂尔多斯抢抓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窗口期’,坚持一体推进新能源发电项目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风光氢储车’等新兴产业,引进产业链头部企业、配套企业52户,2023年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75%和266%,占总投资的比重均超过40%。”

作为国家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鄂尔多斯已初步构筑煤制油气、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产能突破2000万吨。“鄂尔多斯全面推进煤化工与新能源耦合发展,积极探索煤化工绿色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加快建设国家非常规能源战略储备、煤基可降解材料、煤基高端化学品等‘六大基地’,推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杜汇良代表说。

杜汇良代表认为,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支撑。鄂尔多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出台“含金量”十足的科技、人才新政,2023年财政科技投入增长55.7%。创新开展规上工业企业无研发投入、无研发机构、无发明专利“三清零”行动,“三清零”企业达到231家。与清华、北大等顶尖院校共建了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落地了国内首个零碳机场、世界规模最大的硅碳负极材料等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杜汇良代表表示,下一步,将聚焦新型储能、氢能、新型电力系统、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重点方向,大力实施科技“突围”工程,积极开展科学家、企业家“握手”行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进入“大市场”、迈向“生产线”。 (经济日报记者 马春阳)

徐张艳代表——先进制造集群发展

“先进制造业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衢州市市长徐张艳表示,过去一年,衢州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深度融合、相互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持续增强。

据了解,近年来,衢州以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特种纸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为核心,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去年,衢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达7.8%。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1.5%、12.7%、17%,六大标志性产业链产值占比达到61.1%。

“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项目、大企业的硬核支撑。”徐张艳代表介绍,2023年,衢州集中精力招大引强,引进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215个,其中计划投资超百亿的项目7个,制造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0.4%、28.2%。同时,衢州培大育强,新增营收超百亿制造业企业1家、上市公司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9家。

徐张艳代表表示,先进制造业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去年,衢州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成为浙江省唯一试点,衢州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集中引进了3个院士团队,实现六大标志性产业链、6个县(市、区)产业研究院全覆盖,同复旦大学签约共建衢州复旦研究院,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揭榜国家全面创新改革任务,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同时,突出抓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98家,创新主体日益壮大。

徐张艳代表说,先进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所在。下一步,衢州将全面推进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推动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以及未来产业建链,朝着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目标不断迈进。 (经济日报记者 李 景)

何建锋代表——现代服务业高速增长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共同推动下,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动力。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建锋表示,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现代服务业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数字经济规模持续扩大,金融科技、电子商务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3年,我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同比分别增长11.9%、9.3%和6.8%,高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4%。“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深化,也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何建锋代表说。

现代服务业是孕育新经济新动能成长的“孵化器”。何建锋代表介绍,深投控是一家“服务科创企业的企业”,通过金融支持、空间供给、产业培育等方式,累计服务高新技术企业逾10万家次。旗下国信证券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业务,积极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深高新投和深圳担保集团累计服务企业超13万家次,提供担保金额超2万亿元;国任保险积极拓展科技保险业务,累计为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金额超3500亿元。何建锋代表表示,当前,深投控正在探索服务科技企业的新模式、新产品、新业态,加快打造以高科技企业为核心客户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提升园区专业化产业服务和特色配套服务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引擎。何建锋代表表示,未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遵循服务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看到,实现服务业现代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分步骤持续推进。 (经济日报记者 张 倩)

冯文戈代表——传统产业迭代升级

“传统产业门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在产业链供应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天水市委书记冯文戈表示,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冯文戈代表介绍,天水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的基础在产业,振兴的希望在工业。为此,天水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要求,推动老工业基地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天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强工业”行动,加大对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着力打造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快实施华天集成电路高可靠性封测等40个“三化”改造项目,促进传统产业迭代升级。

“天水抢抓产业转移机遇,深入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冯文戈代表说,天水将加快华贸复合陶瓷材料等项目建设,推进杰瑞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光轩高端装备产业园等项目达产达效,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增容”步伐,推进三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和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冯文戈代表表示,天水将深入实施“强科技”行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鼓励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同时,统筹发挥甘肃省集成电路制造材料创新联合体、甘肃省高档数控机床创新联合体作用,建设一批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赋能和产业创新能力。 (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 武亚东)

何寄华委员——有序布局未来产业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湖南省委会主委何寄华表示,一年来,我国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有序布局,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

何寄华委员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向纵深推进,未来产业正成为全球产业竞争最激烈的战略必争之地。为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提高我国现代产业体系的前瞻性和牵引力,必须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何寄华委员建议,应坚持应用导向,从服务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着力,紧盯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大重点方向,推动前沿技术与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融合,构建全方位、多维度、可持续的应用场景体系。

“布局未来产业,要充分释放科技潜力。”何寄华委员提出,应建设服务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和载体,最大化发挥我国的科技策源优势、工业体系配套优势、规模市场应用优势,激活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搭建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提升重大科研成果转化效能。

何寄华委员认为,要注重培育高水平未来产业企业梯队,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前瞻谋划新赛道,支持龙头企业平台化发展,通过创新技术、数字平台、生产资源、资金人才等开放共享,带动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同时,建设未来产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分层分级、动态跟踪、梯度培育“小巨人”企业。

“对于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体制机制健全、未来产业方向明确且区域相对集中的地区,应支持先行先试,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以产业集群创新优势推动未来产业开局成势。”何寄华委员建议,还应依托“一带一路”等合作交流平台,鼓励国内企业与研究机构深度参与全球未来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国内外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组建未来产业国际创新联盟。 (经济日报记者 曾诗阳)

付诚委员——创新驱动抢占先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巨大进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我们锻造了更多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独门绝技’,国产研发跑出加速度。”全国政协委员、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诚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大飞机制造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带动了我国关键元器件、软件、设备、材料等研发从“跟跑”逐步迈入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的阶段。

付诚委员所创办的武汉依迅北斗时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北斗科技产业中的一家企业。“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结晶,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切身体会到了被‘卡脖子’有多难受。北斗三号的技术攻关历经多年,400多家单位、30余万科技人员集智攻关,攻克了16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北斗三号卫星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了自主研制的产业链供应链。”付诚委员表示,经历了整个北斗系统科研攻关、突破发展瓶颈的过程,更加坚定了我们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和信心。

当前,国产研发正处在由大变强、爬坡过坎的重要关口。付诚委员表示,北斗产业、智能制造、复合新材、氢能源等一批高科技含量的新型产业,正逐渐壮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但是,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基础能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还存在短板,需要进一步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沉下心去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高质量发展就像一场‘接力赛’,新质生产力是赛程中的‘交接棒’,谁能抓住机遇先行提速,拿稳‘交接棒’,谁就能占得先机、赢得优势,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付诚委员认为,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科技创新和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布局新产业、抢占新赛道、研发新技术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企业而言,要抢抓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机遇,围绕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新材料、量子等领域,加快建设布局一批产业项目,推动国产研发持续跑出加速度。 (经济日报记者 禹 洋)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经济日报,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