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弃物有了新用途

3月末,虽有“倒春寒”,但在山东聊城市茌平区乐平铺镇小刘村100多亩的连体玻璃大棚里,“暖”意十足:一条条银色槽子列成“纵队”悬在“半空”,一颗颗红色草莓状如“珠帘”顺垂而下,与白花、绿藤、红果组成壮观的“草莓天瀑”……身旁温度计赫然显示着26℃!

“太阳几天没露脸,为啥棚温还这么高?”记者不解。

“棚里有‘神器’,能让草莓保持最舒服的温度!”小刘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兵回应。

啥“神器”?四下瞅瞅,不见浓烟滚滚的锅炉房,不见“滋滋”冒热气的电暖炉,却见大棚东北角有个“集结”各种管道、阀门、仪器的“换热站”,走近了瞧,进出两端的水温表温度各异,一个60℃,另一个45℃。

张玉兵告诉记者:“换热站用的是工业余热。通过4.18公里管道连接聊城信源集团的热电厂,引来60℃左右冷却水,再用散热器将热量输送至大棚,而后回流,一进一出,维持15℃左右温差,这意味着每小时能输送180GJ热量。”

“小刘村和信源集团直线距离3公里,过去却是‘冤家’。”信源集团热电厂厂长张建信介绍,一方面,信源常年保有1000多吨60℃左右冷却水,“热”得难受;另一方面,小刘村又为冬天怎么供暖、设施农业怎么保温,“冷”得发愁。

2022年,茌平区启动“全域碳中和协调治理先行区”试点,围绕“余热利用”延伸管网,先后铺设10多公里的管道,将包括小刘村在内的13个村300万平方米的住房以及1000余亩的小刘现代农业产业园纳入余热供暖范围,小刘村和信源终成“亲家”。

“余热供暖,企业最看中‘减碳账’。”张建信掰着指头算了笔细账:“180GJ热量,得烧6.2吨煤,一天节煤148.8吨,3个月取暖季就是1.3万吨,累计减排2.6万多吨二氧化碳,拿到碳市场能换大钱哩!”

张玉兵介绍,在小刘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草莓、樱桃种植及鲈鱼养殖中,工业中废弃的二氧化碳、余热、废弃的粉煤灰等,都变成了农业的养料或原料。

“热电厂锅炉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以后,通过管道输送到樱桃大棚,棚里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光合作用效果得到改善,樱桃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所提升。”在樱桃棚,张玉兵指着身边一根根管道正源源不断输送着看不见、摸不着的“肥料”说。“这是单纯做农业无法比拟的,我们的樱桃品质好价格高,竞争力更强。”

除此之外,工业循环水用于高标准鲈鱼养殖,鲈鱼的内脏加工之后做成樱桃和草莓的肥料;工业废渣制成的砌块则用在高标准大棚建设,与普通大棚相比,保温效能提升60%,抗灾强度提升10倍,不仅使用寿命延长至50年,还把大棚土地利用率提高到94%。

“现在我们草莓的亩产量可以达到2万斤、上市时间比以前提前1个多月,春节最贵时能卖到100多元1斤。”张玉兵说。 (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经济日报,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