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把式用上新技术

这两天,在山东德州市宁津县保店镇刘仙村的麦田里,村民刘书祥登录手机小程序,通过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查找科学配方施肥的方案。“现在按照大数据平台给出的配方施肥方案,60亩土地能省下近1000元,每亩产量能比原来增加50多公斤。”刘书祥说。

宁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之敏告诉记者,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不仅能利用遥感监测小麦苗情,还能监测成熟度、预估产量等,帮助农户科学管地,成为增收致富的“千里眼”。

“别看这个选育棚只有两亩地,却种着公司新研发的60多个甜瓜品种。我们采取‘人工+物联网’的技术,记录分析植株生长情况,确保能够选育到最优品种。”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旭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昊说。

近年来,莘县以蔬菜现代育种、数字农业等技术研发与应用为重点,探索温室种植AI算法技术。“这套物联网智慧系统,能实现温、湿、盐信息实时采集,水、肥、风全程自控,可省工30%、节水60%、节肥40%、增产30%。”莘县链云科技负责人刘章华说。

在德州禹城市张庄镇“吨半粮”核心区里,一架载满农药的无人机正沿着小麦上空匀速飞行。洪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王洪峰介绍,之前200亩地需要10个人忙活一天,现在用无人机只需一天。

在泰安肥城市孙伯镇南栾村,村党支部书记陈月涛轻轻一扭阀门,田里的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便迅速开启,水均匀地洒向麦苗。“过去传统的灌溉模式一亩地能用80方水,使用新技术之后,一亩地20方水就够用。用水用肥都少了,庄稼的长势反而更好了,小麦现在每亩能增产240斤左右。”陈月涛说。 (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经济日报,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