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工业大省安徽:制造业投资连续26月保持18%以上增速

界面新闻记者 | 刘素楠

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

到2024年3月,安徽省制造业投资已连续26个月保持18%以上的增速;人民币贷款余额已经连续16个月保持14%以上的增速、连续16个月保持全国第一。

5月16日,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了上述数据。

过去十年,安徽经济总量从1.9万亿元增加到去年的4.7万亿元,连跨三个万亿级台阶;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上,安徽实现了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安徽规上工业营收从3.3万亿元增加到5.1万亿元,已成为新兴的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

过去几年,安徽通过高铁和运河大幅提升其在中国经济地理的价值。

据王清宪介绍,国家高铁路网总体规划“八纵八横”之中的“两纵三横”5个通道、10条路网干线经过安徽。以合肥为圆心、50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内集中了中国约35%的人口和40%的消费市场。这些年,安徽的交通物流条件快速改善,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

2022年底,安徽建成了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国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江淮运河,已经正式通航,长江与淮河实现历史性“牵手”。

如何把上述机遇转化为发展动能?

安徽选择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安徽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首个国家实验室,合肥是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保持在全国前列,目前建成、在建和预研的大科学装置达13个。

安徽省财政科技投入总量居全国第4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2.56%、居全国第7位,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去年一年就增加420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万多家,去年一年增加9600多家。

安徽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立“科大硅谷”,通过一系列科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在一年多时间,落地创新型企业1391家,集聚各类基金200多支,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

创新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全球10%的显示面板,全国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组件、15%的家电、10%的汽车在安徽生产。

据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介绍,在新一轮产业发展变革中,安徽立足自身的产业基础,围绕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目前,安徽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都已超过万亿元,新材料和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也都超过了5000亿元。

去年,安徽明确将汽车产业作为全省首位产业,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安徽去年汽车产量达249.1万辆、居全国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汽车出口114.7万辆,差不多全国每出口4台汽车,就有1台是安徽制造。

费高云透露,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绩,在于安徽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路径,推进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安徽发挥科创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创新资源为产业服务、向企业集聚。

安徽省政府邀请龙头企业、专家团队加入新兴产业推进组,共同制定产业规划、绘制产业链图谱,用好产业链招商、场景招商等模式,通过市场力量发现产业资源;同时,与国际商协会、双边基金等合作,推动安徽优势产业更好地融入全球产业链。

“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安徽发展的最大势能,有力加快了安徽改革开放步伐。”王清宪表示,安徽融入长三角,不仅接受了长三角的辐射带动,而且通过长三角特别是上海这个开放平台,更好对接了国际资源,包括了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各个方面。

据费高云介绍,近3年,安徽对标沪苏浙,陆续推出8批次825项改革举措,同时常态化选派干部到沪苏浙园区、企业跟班学习。

安徽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去年全省在建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中,实际到位资金六成以上来自沪苏浙。安徽的优质企业也不断融入到沪苏浙产业链,国产大飞机C919就使用了安徽陶铝新材料。

目前,每天从合肥到上海的高铁有78对、到南京有116对、到杭州有78对,新生儿入户、企业设立等173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医保结算、人才业务办理等52个居民服务事项实现“一卡通办”,长三角市民跨地区工作生活更加便利。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界面新闻,不代表武汉空放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