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丝路向海而生

在福建福州、平潭、厦门等地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福建改革求索、敢为人先的勇气和智慧。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省份,福建自贸试验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高质量发展方面成绩卓越、特色鲜明。

福建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着力构建大通道、发展大流通、开拓大市场等方面,不遗余力发挥独特区位和资源优势,鼓励大批福建企业勇敢“走出去”,大胆“引进来”,向海而生,不断成长。

“今年1至5月,福建进出口总额8034.8亿元,增长7.2%;出口4723.9亿元,增长5.0%;实际使用外资135亿元,增长6%,高于全国3.8个百分点。”福建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余传富告诉记者。截至5月底,福建自贸试验区累计新增企业12.7万户,注册资本2.77万亿元,分别是挂牌前的8.2倍和12.4倍。

制度创新是厦门自贸片区的金字招牌。2015年8月16日,海投集团厦门国际班列公司从自贸试验区海沧铁路货站同时开行了厦门—波兰罗兹、厦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国际货运班列,成为唯一由自贸试验区开出的中欧班列。不仅如此,8年来,首创“单一窗口+航空物流”模式、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开展口岸降本增效集成改革……厦门自贸片区依托先进开放的发展理念、多维有效的政策机制,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动营商环境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98%的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平潭自贸片区则探索实施差异化、首创性改革,促进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切实发挥自贸试验区创新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平潭自贸区率先试点福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4.0版,平潭口岸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至6小时、1小时以内,通关效率居全国前列。

今年3月,福建还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福建省设立中印尼、中菲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为契机,成功举办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推进大会。目前已梳理完成项目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政策清单,正抓紧编制“两国双园”实施方案,全力打造RCEP合作发展示范园区。

“两国双园”是我国近年来深化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中印尼“两国双园”签约不断,中国(福建)—印尼共建“两国双园”暨经贸合作推介会现场累计签约项目21个、金额达432亿元。越来越多企业积极投身跨国产业链建设,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首先感受到了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带来的发展新机遇。“中印尼‘两国双园’产业合作规划出炉以来,企业间合作愈加火热。去年,我们联合印尼三林集团打造的印尼海洋渔业中心首个基地投产,日产量可达50吨。我们将继续在印尼设立9个渔业分拣中心,进一步联合形成捕捞、养殖、加工、仓储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施捷说。

在中印尼“两国双园”建设带动下,跨境电商的发展也为“一带一路”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2023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上,“闽货出海”硕果累累。通过对接招商,引进纵腾、泛鼎等跨境电商总部,跨境电商出口额超500亿元。

跨境电商发展日新月异,离不开市场与政策的双轮驱动,这其中不乏“丝路海运”“丝路飞翔”“中欧班列”等标志性工程的身影。

丝路海运国际联盟秘书长、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南告诉记者:“目前,以‘丝路海运’命名的航线达100条,通达43个国家和地区的117座港口,累计开行超1万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1200万标箱。未来,希望通过我们的服务贸易连接中国与世界,实现共同发展和提升。”

今年上半年,中欧(厦门)班列也传来好消息——突破2021年1月以来回程班列“零开行”的局面,监管开行1列俄罗斯回程班列,载有1625吨、货值约673万元的书写纸。回程班列为厦门本地及周边企业提供了一条便捷的物流通道,也进一步扩大了厦门与俄罗斯的贸易合作品类。“丝路海运”和中欧班列已经成为福建通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国际物流通道,大商务、大招商、大口岸、大会展、大流通、大开放、大合作的发展格局正在加速构建中。 (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 银 晟)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经济日报,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