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科幻美学未来可期

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时,有人评价:“科幻生于西方,长于西方,在东方也找到了沃土,这是科学与想象超越国界的人类意义的最好证明。”科幻作为极具想象力的作品类型,被不少读者和观众所喜爱。近年来,随着《流浪地球》《独行月球》等科幻题材影片热映,也让国内观众对于未来国产科幻影视剧抱有极大期待。

构建具有中国式科幻美学的影视剧作品,让科幻电影带动电影特效水平整体提升,要在内容上根植于中国叙事体系。从小说《三体》面对地外文明入侵,展现中国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到电影《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浪漫壮举,流露出中国传统思想中对家园的眷恋,再到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通过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中国人的探索精神。国产科幻没有沦为西方科幻大片的低劣仿制品,而是通过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科幻独特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观念。

培育科幻文化的受众群体和发展土壤也同样重要。科幻题材作为弘扬科学精神的载体,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价值。将科幻种子植根于青少年心中,树立全民科学意识,将对未来国产科幻作品的健康发展产生长远影响。

在视觉呈现上则是要找到本土视效与科幻美学表达的契合点。近年来上映的科幻电影中不乏技术与艺术有效结合的优秀作品,但也存在因为视觉层面割裂导致口碑与市场失败的案例。要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美学风格,不仅要在技术上提高本土视效制作水平,还要提升创作者审美,增强文化自信,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取中国元素,用适合东方人的审美讲好中国科幻故事。 (经济日报记者 赵 俊)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经济日报,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