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身份红利” 能招留多少内地人才?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张燕

8个月的时间里,香港“抢”到了7.5万人。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月前透露,自去年12月28日推出至今年7月31日,香港各项吸引人才措施共收到约12万宗申请,超过7.5万宗获批,当中超过3.8万名申请人已经通过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抵港。

也就是说,只用了大半年时间,香港已经完成了每年至少输入3.5万名人才的目标。正如孙玉菡所说:“足见香港机遇处处,对全球人才仍有相当的吸引力。”

香港有多缺人?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本地劳动人口有346万人,较2018年减少了22万人。孙玉菡此前亦表示,仅2021—2022两年间,本地劳动人口流失约14万人。其中,有近7.8万人的年龄在25至39岁之间。此外,有三分之二的流失人才属于高技术人才,近8.8万人。

不过一年时间,人口跌势已然逆转。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最新发布的2023年年中人口临时数字为749.81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5.2万人。港府发言人指出,除了返回的香港居民,同时还有一些内地及海外人士通过各项计划移入香港,仅上半年就有近17.4万居民净移入。

人口增长的背后,是人才引入政策的转变。2020年开始,原本每年1000人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名额开始逐渐增加到2000人、4000人直至今后两年的不限量。而去年年底发布的“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中,毕业于全球百强大学、过去5年内累积了3年以上工作经验、年收入超过250万港币等条件,更是将香港对人才的渴望表露无遗。

香港“身份红利” 能招留多少内地人才?

香港身份申请热潮:香港职场和内地人才的“双向奔赴”

在刘一涵的名片上,“香港身份规划师”这个名头乍看十分唬人。刘一涵就职于一家内地咨询机构,过去几年里,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在香港进行投资和财富管理的内地人群提供服务。今年以来,随着香港“引进人才计划”的放开,办理“香港身份”成为公司最受欢迎的业务。

“以前我们也会接到一些办理优才和申请投资的单子,一年下来还不到10个。今年情况不一样了,光上个月我们组处理过的‘优才’和‘高才’的申请,就不止10个了。”刘一涵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在刘一涵看来,与往年大多是企业家办理香港身份不同,今年她处理过的申请中,中产家庭和年轻人的占比开始明显增多。去年年底递交“优才”申请,上个月已经成功获批的向旭文亦告诉记者,在自己清华大学MBA班级群里,超过一半人也都递交了申请。因为有意向的人数众多,他们甚至组团向中介申请了“折扣价”。

对于向旭文来说,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则意味着具备一定的“身份红利”:在全球17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免签、有国际视野的工作机会、相对有吸引力的薪资水平和偏低的税负。此外,不同于内地的职场文化也同样成为吸引他的主要原因。

“相比较内地的‘996’,香港的公司更注重工作效率。”已经在香港工作了10年的刘媛对记者表示,虽然香港的工作压力并不轻松,但是工作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十分明确,很少会出现下班后还要处理工作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内地谈之色变的“35岁危机”,在这里几乎不存在。

“这里没有人在意你是不是35岁,是不是结婚,会不会生孩子。老板只关心你的工作能力是否与职位相匹配。”刘媛说道。

刘一涵亦向记者表示,在她处理过的申请中,不乏30岁以上甚至40、50岁的人群。对于这些人来说,换一个新的职场环境,突破眼下的事业危机,拥有独特地缘优势的香港正在成为一个最佳选择。与此同时,香港的公司也在向内地人才抛出“橄榄枝”。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不少国际企业将亚太总部搬至新加坡,香港本地的办事处更多将重点放在大中华区市场,了解内地市场成为这些公司招聘的主要诉求。

就在8月底,国泰航空首次在内地针对空乘人员的招聘正式开启。此外,包括友邦、保诚等保险公司以及一些家族办公司也针对内地定制了专门的招聘计划。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近期关于香港中小企业招聘人才现况的调查则显示,九成受访香港中小企业表示会考虑聘请内地人才。

不想“鸡娃”,那就赴港“自鸡”

职业选择的考虑之外,子女教育则是“引进人才计划”申请者另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和内地的教育环境相比,香港的教育出路相对宽松和多元化。尽管顶尖名校同样需要层层面试,但是相比较内地而言,香港名校平均十几万元一年的价格,还不到北上广国际学校的一半。此外,相比内地高考,香港中学文凭试DSE(Diploma of Secondary Education)报考人数少、录取率更高。根据香港教育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DSE报考人数为50823人,受政府资助的“港八大”则提供15000个学士学位。也就是说,“港八大”的录取率接近40%,远高过985院校升学率。

在向旭文的规划中,通过“引进人才计划”让孩子来香港就读只是第一步。如果7年后可以顺利获得香港永居身份,他的孩子就有资格可以参加内地的华侨港澳台联招。向旭文告诉记者,2023年华侨生联考的录取分数线平均不到400分,虽然上清华北大仍然需要600分以上,但是211、985的录取分数线相较内地还是拥有很大优势。

当“优才计划”和“高才通计划”的申请越来越多,有一部分父母开始“另辟蹊径”,为了送孩子去香港读书,他们选择先“自鸡”,一些门槛低、容易申请的“水硕”成为这些父母的首选。

此前,就读于香港高校的非本地毕业生,在毕业后可获得12个月的逗留期限。去年10月,新的《施政报告》首次将该期限由一年延长至两年。也就是说,如果在香港就读一年期的硕士课程,再加上两年的IANG签证,就可以累计三年在香港的居住时间。

一直以来,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是香港吸引外界的优势之一,“港八大”中有5所大学世界排名在100名以内。相对应的入学“门槛”同样不低。为了减少不确定性,急于赴港的父母将目标瞄准了一些并不知名的私立大学。如香港珠海学院、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恒生大学等。这些学校开设中文授课,课业难度相对较低,对于对学位没什么要求,只求签证的他们来说再合适不过。

如今已经在香港都会大学就读MBA课程的陈思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她就读的班级里,30岁以上学生有一半左右,其中不少人都已经为人父母。

“我来了以后才发现,相比较我们这些从北京、上海来的,广州、深圳的父母会更早就开始规划小孩在香港上学的路径。早在十几年前,来香港生孩子拿身份就已经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了。”陈思佳说。

“来而不居,居而不留”:申请后如何留下成为最大难题

申请通过仅仅是开始。

记者了解到,根据香港入境处的相关规定,“引进人才计划”获批后,申请者有3个月的期限可以缴费领取签证,在领取签证后的3个月内入境香港,即可完成签证激活,首次入境后可获准在港逗留两年。

尽管已经拿到了签证,但对于何时入境香港,未来是否要在香港定居,向旭文还没有和家人达成一致。

“目前我和妻子的工作都在北京。去年申请的时候,她的公司在香港有办事处,可以将人事关系转到香港,从香港发工资。但是今年公司业务有调整,这条路走不通了。目前我们还没有想好要不要去香港找新的工作。”向旭文对记者说。

另一个让向旭文犹豫的是孩子的教育。当时义无反顾选择申请是因为他和妻子都不具备北京户籍,为孩子将来升学考虑,香港无疑是一个最优选择。可如今孩子才刚出生不久,如果早早搬去香港,房价、物价都成为要考虑的因素。

记者从刘一涵处了解到,申请通过者在获得两年的逗留签证后,需要真实与香港“产生联系”后才可以顺利续签。续签的条件包括自己或家人切实在香港定居生活,孩子在香港上学,受雇于香港公司,有工资流水、报税记录及强积金缴纳记录等。“续签的话,上述条件满足其一即可。但是如果最终要申请永久居民身份,还是需要尽可能展现你对香港的贡献以及留在这里的意愿。”刘一涵说道。

在刘一涵接待的客户中,不少人也和向旭文一样,还处于观望状态,“有一些人就是跟风,趁着现在条件松动,先申请了再说。至于要不要去香港工作生活,大湾区的居民相对要果断一些,但对于一些内陆城市的家庭来说,虽然薪酬丰厚,但不得不考虑高昂的生活成本”。

从香港特区政府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有接近一半已经获批的申请人经各项人才入境计划抵港,但这只是第一步。在吸引人才来到香港之后,如何留下人才是香港接下来要考虑的问题。

尽管香港有着包容开放的传统和氛围,但多年来形成的独特制度和语言、生活习惯,以及昂贵的房价、物价,都使得留在香港变得不那么容易,香港立法会2020年发表的“全球争夺人才”《研究简报》显示: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引进外籍人士来港工作的“一般就业政策”签证同比增加近五成,但是同期居港的外籍人士不升反跌,减少近三成。此外,9年来虽然批准了5.7万宗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申请,但最终拿到香港永居的申请人仅有7033名,还不到12%。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提名字皆为化名。)

责编:郭霁瑶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中国经济周刊,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