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火山“共生”

从地图上看,印度尼西亚恰似一个“散装”国家。这个位于赤道附近的东南亚国家由1.7万多个岛屿组成,横跨亚洲和大洋洲。金色的海滩、沸腾的火山、古老的神庙,或辽阔,或壮丽,或神秘,辽阔的疆域和复杂的历史造就了印尼的多元魅力。

印尼地处板块交界处,非常容易形成火山。全印尼有约4500座火山,世界十大活火山中的3座坐落于此。时至今日,印尼仍有127座活火山,并且有500万人生活在“危险区域”。历史上,这一区域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火山喷发,例如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就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的最严重的火山喷发之一,对全球气候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些躁动不安的“大家伙”确实给当地居民的生活蒙了一层阴影,但也并非“一无是处”。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旅游业以来,成千上万的外国游客涌入坐拥丰富旅游资源的印尼。世界最大私人旅行指南《孤独星球》印度尼西亚篇的封面图,便是位于东爪哇省的布罗莫火山。人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除了为享受热带海岛的阳光沙滩,大多都想亲眼看一看火山。

2019年,印尼旅游业收入达到了180亿美元,给这个国家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目前,第三产业在印尼产业结构中占比接近70%,其中旅游业的贡献格外明显。

天气晴朗时,在东爪哇省的很多区域都能用肉眼看见火山。它们中有的拥有教科书般优美的圆锥形曲线,但也有些在大爆发后变得面目全非,甚至连本来的山形都看不出来了,一切都被夷为平地。这些景观在印尼政府的规划下,或成为保护区,或成为国家公园,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布罗莫火山。

与久负盛名的度假胜地巴厘岛不同,要想欣赏布罗莫火山的美,体力和精力缺一不可。从东爪哇省省会泗水市下飞机后,需要驱车4个小时到达火山脚下的小镇。由于游客众多,这里的民宿极为火爆,虽然大多条件简陋,但作为歇脚的地方倒也够用,毕竟大多数人只会简单“眯瞪”一小会儿,次日凌晨两点就要起床出发去观景台等待日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乘坐吉普车,艰难地穿过覆盖着厚厚火山灰的山路,接着徒步攀爬几百米,直奔观景台。半夜的山顶要多冷有多冷,不少脑筋灵活的当地人做起了棉服出租生意,尽管件件都被粉尘熏得“灰头土脸”,但游客们又怎么会在乎呢?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布罗莫火山上,壮观的景象令所有人目眩神迷。被朝阳染成金色的巨大环形山,没有一丝植被的褐色地表,摄人心魄的苍凉感让人仿佛身处另一个星球,难怪这里会被称作“地球上最像月球的地方”。

来到东爪哇省除了一睹布罗莫火山的风采之外,卡哇—伊真火山也是一处不可不看的奇观。伊真火山相当“年轻”,它诞生于2.6万年前,海拔2200米,仅2002年到2008年间就喷发了10次,可谓“年轻气盛”。

伊真火山以其山顶的“硫酸湖”以及神秘莫测的“蓝火”而闻名。通常,伊真火山游览项目都从半夜开始,游客们需要披星戴月徒步两个小时才能到达火山口。如果运气足够好,在火山湖边缘附近就能看见一束束跳动的蓝色火焰,有时火焰会高达数米且噼啪作响,仿佛蓝色的岩浆流出地面。自从这番奇景被一位德国摄影师拍摄下来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便纷至沓来,希望亲眼目睹这团蓝火。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伊真火山口的附近存在大量的硫,这些硫被渗出地表的岩浆点燃时会呈现蓝色,不过,这种罕见的“幽冥之火”只有在漆黑的深夜才能用肉眼看到。

待天色大亮,如同宝石一般明艳的蓝绿色火山湖便呈现在人们眼前。伊真火山湖虽美丽却也致命。它直径700多米,深度超过182米,湖水pH值只有0.5左右,是世界上酸性最强的火山湖,湖边那些扭曲的枯木仿佛在告诫人们远离这片“死亡之湖”。

不过,再恶劣的环境也挡不住人类谋生的渴望。由于盛产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油漆、肥料、蓄电池等产品的硫黄,自几十年前起,当地人就开始开采这种工业原料。他们的开采方式相当原始,工人们会用凿子等工具把火山口附近大块大块的、裸露在地表的硫矿一点点敲下来,而后手提肩扛地把它们运下山,卖到附近的工厂。而且,很多人只在口鼻处简单围上面巾,有的甚至没有丝毫防护措施,就这样背着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重的矿石往返工厂和火山口。即便忍受着毒辣的阳光、冒着中毒的风险,矿工们也只能换来合每天几十元人民币的收入。据说,由于长年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不到40岁,难怪有人称这里的硫黄是“魔鬼的黄金”。

好在火山旅游兴起之后,越来越多的当地人选择转行到安全系数更高、收入也更高的旅游业工作,不少人通过自学英语当起了司机或向导,还有些人选择继续发挥自己“卖力气”的特长,从“运矿”变成“运人”,干起了人力车夫的工作,用简单的载具将那些想节省体力的外国游客送到山顶,来回一趟就能有三四百元人民币的收入。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既然火山随时都有喷发的可能,为什么人们依然居住在山脚下不迁走呢?司机告诉笔者,乘车进入火山景区时,沿途随处可见的房屋废墟,就是两年多前一次喷发的结果,整个村子都在那次事故中毁掉了。但这里的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在废墟中重建自己的家园,与暴戾的火山“共生”多年后,当地人早已洗脱了对火山的恐惧,而把它们当成大自然的一部分,正如一条奔涌的大河虽然可能在涨水时冲掉良田,但更多时候却默默地滋养着作物一样的道理。这或许正是人类文明的足迹能够遍布地球的原因所在。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边子豪)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经济日报,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