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要想将特色产业做优做大,必须找准突破口。”近日,宁夏泾源县委书记王荣告诉记者,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经过深入调研,泾源县提出肉牛出栏量过万头、特色菌菇人均收入过万元等“八个万级”目标。

“目标归目标,做起来不容易。肉牛养殖是泾源县的传统产业,但以往出栏量没有超过万头。前年全县肉牛出栏量7000头左右,2022年出栏量达8150头,要想实现过万目标,就要抓住牛产业的‘牛鼻子’。”泾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马三学说,泾源养牛必须以优质高端为前提,抓好三个方面。

第一是激活交易市场。以前,泾源县没有大牲畜交易市场,养牛户得去外省份买卖牛(犊)。去年县委、县政府下大力气招商,从内蒙古通辽引进一家牲畜交易企业。如今县里一天牛交易量达200多头。

第二是有的放矢地加大政策补贴力度。政府要持续给予扶持。“如购进1头牛,青贮饲料(草)补贴1500元,基础母牛(牛犊)每头补贴500元。”兴胜乡上金村党支部书记李长青告诉记者,全村有300多户农户,前年只有34户养牛户,目前扩展到180户,全村肉牛出栏量达2000多头。

第三是必须掌握一流的养殖技术。否则,卖不出相应的价格。泾源县从银川引进大型养殖企业,采用“大手牵小手”机制,让养牛户逐步掌握现代养殖技术。

“仅扶持养牛产业这一块,今年全县整合各类资金高达5600万元。”马三学说,不到两年,全县新建万头肉牛养殖示范乡镇3个,新打造千头示范村26个,培育良种基础母牛核心群繁育场3个,新建“出户入园”示范场30个,今年全县又新增加6000余户农户发展肉牛产业。

泾源县还依托当地资源环境,不断探索发展新的特色产业。比如,香水镇沙南村“蘑菇上树”新型菌菇种植模式就实现“变废为宝”,为当地群众增收。

“全镇2万亩耕地,前几年30%用于发展苗木产业,由于销路不好,我们重新规划产业发展路径。”香水镇党委书记韩志杰介绍,通过考察陕西商洛的木耳产业,发现柞水县金米村的土壤、气候、光照条件与泾源十分接近,便派技术人员到沙南村,用报废苗木主干制作菌架的材料,将支干等粉碎作为菌棒基料,搭建300多个菌架,每个菌架悬挂180个菌棒,去年产出菌菇16.2万公斤。

“不仅废弃苗木促成了菌菇生长,‘出户入园’圈棚也改造成菌棚,实现了牛棚变菇棚。”韩志杰介绍,马河滩村改造闲置牛棚种植菌菇80棚;胜利村种植羊肚菌40余棚……

在泾源县,无论是实施“大手牵小手”、推广先进种养技术,还是招商引资,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的市场开拓及品牌打造,都在“八个万级”目标工程建设之中。

“我们正是通过农业特色产业量级的提升,发挥优势,赋能农业产业多业态提质增效,蹚出了一条具有西北内陆特色的乡村产业振兴之路。”泾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糟海学说。(经济日报记者 许 凌)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经济日报,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