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实现“活态传承”

近日,经各地推荐、专家评审并向社会公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决定将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柳林水村等133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我国已有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今年是我国开展传统村落保护的第11年。从2020年开始,我国统一设置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标志,实施挂牌保护。截至目前,保护了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传承发展了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用促保”实现“活态传承”。为此,我国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基础上推进活化利用。

在传统村落保护中,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传统村落保护完善了村内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以及消防、防灾避险等设施,整治了河塘沟渠等公共环境。绝大多数村落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理,污水治理率大幅提升,很多农户用上了天然气,一半以上农户用上了水冲厕所,众多农户日常可使用热水淋浴。

传统村落保护促进了农民增收。环境的改善和生活的便利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各地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传统村落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田园风光等资源,因地制宜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盘活闲置农房等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文创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业。统计显示,仅2020年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中国传统村落,接待游客数量3.6亿人次,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传统村落保护推动了乡村振兴。在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增强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内生动力。村庄的环境好了,也有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不少曾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到家乡。统计显示,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中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高于全国农村地区抽样调查水平。以福建省屏南县龙潭村为例,2017年,村子仅留下不足200名老人和儿童,通过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吸引国内外100名人才落户成为“新村民”,300多名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盘活闲置农房等资源,发展了生态农业、文创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如今全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古老乡村彰显新风采。

如何推动传统村落更好在保护中利用?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仍面临村庄“空心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完善、特色产业发展不够和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等困难和问题。近日,北京市密云区等35个县(市、区)被推荐列入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市、区)名单。2020年,有关部门曾遴选10个市州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中央财政对每个示范市州给予1.5亿元补助,并要求地方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长效保护利用机制;2022年,又遴选40个县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将以传统村落为节点,因地制宜连点串线成片确定保护利用实施区域,明确区域内村落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时序,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绿色生态、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优势,统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当地串联景区和传统村落,形成旅游片区,实现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有关负责人表示,传统村落的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应进一步活化、利用好传统建筑,结合村民实际需求提出传统民居宜居性改造工作措施和技术路线等,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同时,应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数字化建设。

此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还应在乡村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的同时应在选址布局、农房设计建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村容村貌提升等方面,按照有关部门的指导意见,遵循乡村建设“营建要点”,不挖山填湖、不破坏水系、不砍老树,顺应地形地貌。以农房为主体,利用自然、人文景观营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村容村貌。(经济日报记者 亢 舒)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经济日报,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