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头条创作挑战赛#

执笔为剑,写天写地写华年;落棋为子,点兵点将点江山。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01

胡鑫宇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胡鑫宇是自缢而亡,尸体发现地是原始第一现场。”

这一次的官方通报,规模颇大,发布会上既给出了完整的真相结论,也用完整清晰的证据链,诠释了真相和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不但事先给出了预告,还采用3D建模清晰还原了现场,此前整个案件里令人疑惑重重,百思不得其解的迷惑之处,也一一有了确切的答案。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为什么近在咫尺的案发地,在“地毯式搜索”中成为了搜索盲区?

无数的搜救力量曾数次接近仅一墙之隔的粮库厂区内的胡鑫宇位置,但他们主要搜索的区域是围墙外围,并未真正进入到围墙内。

警方曾先后四次进入过围墙内,也接近过胡鑫宇自缢区域,但因为那片灌木林常有蛇出没,再加上观察后发现区域内不具备提供人的生存可能,以及四周没有人的痕迹和脚印等。

总结下来就是:

区域内杂草很多,树木茂密,常有蛇出没,以及围墙高达五米,且墙内豢养了护院犬,安保能力较强,警犬未跟随前来,这些共同因素,最终导致了“灯下黑”。

警方也对此失误表示了歉意。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那么,年仅15岁的胡鑫宇,又为何能够翻越高达五米的围墙?

围墙外有一处渣土堆,其高度仅低于围墙约1.5米,而渣土堆与围墙间又有两棵树木,树木高于围墙,围墙内侧墙体上也生长着一颗树木,胡鑫宇自缢于该树木的树干凸起处。

被发现时,胡鑫宇的脚尖自然下垂,地面上有两只鞋,均无鞋带,鞋子底部沾有大量苔藓,与围墙内侧生长的苔藓一致。

也就是说:

围墙外侧的渣土堆和两棵树木,给了胡鑫宇翻越的条件,而围墙内侧生长的树木,则给了胡鑫宇攀爬进入的条件,且成为他绝望至极的自缢地点。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至于看似承重量极小的两根鞋带,为什么能够承载胡鑫宇的体重?

因为胡鑫宇的鞋带是涤纶材质,在缓慢拉伸的状态下,最大承重量可达85公斤,足以轻松支撑起胡鑫宇的重量。

之所以能吊一百多天,是因为随着死亡时间的增加,人体的水分不断蒸发,重量也在不断减轻。

基于这些证据,再加上现场没有打斗和拖拽痕迹,完整的尸检结果,以及那支被复原的录音笔里的内容,共同指向一个最终的结果:

胡鑫宇,是自杀的。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02

胡鑫宇随身携带的录音笔里,有着足足21段音频文件,表现出厌世和轻生的倾向,经过专业检验,录音内容无人为的剪辑和修改痕迹。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其中有两段话,令人无比唏嘘:

“真站在这里反倒有些紧张,心脏在狂跳,说实话没有理由,只是觉得没意义,如果真跳下去会怎样?不确定。

跳下去了应该也没人发现,至少不会被立刻发现,以后还是会发现的,唉,我真的是想跳,不想,我应该是不想。”

“已经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结束吧,可以的,因为我已经有点不清楚了,我好想去结束,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这是胡鑫宇在生前,徘徊在生与死的界限时的喃喃自语,看得出来,他的精神状况很低迷,但却也没有完全下定决心,始终在犹豫不决。

没有人知道,生命的最后时刻里,到底是什么让他在犹豫中彻底下定了决心,以至于选择自缢的决绝方式,彻底告别这个世界。

但很显然,他是不快乐的,一直都不快乐。

他在笔记本里写道:

“新环境真的很难适应,我这内向的性格真烦,也不能全怪性格吧,毕竟自己就是这么一个人,可以通过写东西来缓解一下心情。”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一直盯着桌子上的书看,几乎不抬头看黑板,因为我怕老师看到我一脸茫然的样子,然后又不耐烦地讲。”

“来校几天后状态依然很差,睡眠可能有问题,早上很早醒了一直赖床不愿意起床,因为害怕别人说打扰他休息……”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如果我不活了,将会变得怎么样?”

从这里面,我们得以看见一位性格孤僻且内心极其敏感,极其在意外人感受的少年,在不快乐的情绪里一步一步走向崩溃,直至彻底迈向决绝的心路历程。

但胡鑫宇并非是直接走向极端的,他在崩溃的情绪里,也曾尝试过求救,向同学求救,向老师求救,向父母求救,向社会求救,甚至向自己求救。

而胡鑫宇最终所看到的结果和心里感知到的结果是:

他的求救,全部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03

胡鑫宇曾多次对同学说:“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是否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我们压力大,一切都索然无味。”

也曾在课本上写下种种明显有问题的话语,老师看见了,但却没有在意,没有专程唤他过去对他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也曾多次打电话给父母,满腹忧愁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只是在电话里哭,最多的时候曾在短短一天内,三次打电话给母亲,哭着说不想读书,他想回家。

也曾在社交软件上写道:“我试着销声匿迹,原来我真的无人问津。”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或许也是这种种呼救不被人重视,不被人关注,他走投无路,意识到能解救自己的唯有他自己,所以借口以“听不懂老师讲课”让家人为他买来破案的关键——录音笔。

孤僻的他,尝试着自说自喃,通过录音笔,自己与自己对话,尝试着在笔记本里和课本里自写自画,通过文字,排解满腹忧愁。

但却没有成功,他还是不快乐,他还是总想哭,他还是极度痛苦。

求助无果,自救亦无果,万念俱灰之下,胡鑫宇踏上了最为决绝的那条路,用一己之力和沉重的代价,换来了一场千万父母对于家庭教育的深刻反思。

胡鑫宇案件尘埃落定,生前内心独白令人唏嘘:原来,他也曾求救过

而浮现在胡鑫宇父母身上的评价,也在变得极为割裂。

曾经,他们孜孜不倦地寻找胡鑫宇,是网友口中中国父母的榜样,如今,胡鑫宇生前的心路历程彻底被还原,他们又成了网友口中促使悲剧产生的“间接凶手”。

这话对他们而言,很残忍。

他们当然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受限于生活的压力和受教育的有限程度,他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心理会出现问题?心理出现了问题又该怎么办?

悲剧出现以前,没有人能意识到胡鑫宇的最终结果,没有人在意他到底怎么了。

悲剧出现以后,所有人都在追问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所有人都将目光集中于此。

生前无人问津,死后天下皆知。

这样的“亡羊补牢”已经太多太多了,留给世人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直逼心灵深处的叩问。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p2p信息资源网,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