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长期护理保障网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管理办法(试行)》《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机构定点管理办法(试行)》,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引起关注。近年来,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多地试点,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试点地区众多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都得到了保障,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得到提升。

长护险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据国家卫健委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我国老年群体的不断增多,失能老人的生活照料成为相当一部分家庭的烦恼,专业照料难寻、服务价格过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家庭,长护险的试点有效解决了这部分家庭的难题。

“作为一项惠及长期失能人群的保险项目,长期护理保险又被称为‘社保第六险’,能够有效补齐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短板。”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璧山区支公司总经理陆旭表示,璧山公司以“政府主导,专业运作,长期经营”为宗旨,逐步探索出“标准化服务、智慧服务、动态管理和网格化服务”的长护险经办模式,为璧山区失能、半失能及失智群体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重庆市璧山区自2022年1月1日正式启动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为438名申请人完成长护险受理失能人员评估,其中达到重度失能评估标准的有361人,发放护理待遇323万余元。

《“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指出,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基本理念贯穿始终,科学合理确定保障范围和标准,纠正过度保障和保障不足问题。在各地的实践探索中,科学设定服务范围,精准评估适用人群始终是工作重点。

陆旭介绍,在璧山区,为科学精准确定失能人群范围,专业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按鉴定评估的统一标准上门服务,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及时获得保障。“公司还建立了与区卫生健康委、区残联、各镇街、各定点医院协同梳理的失能人员清单,形成常态化机制,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发现的应享申请失能人员,主动联系‘送政策上门’,让重度失能人员及时享受待遇,实现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陆旭说。

阳光财险近年来也在相关领域积极探索。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通过采取“线上+线下”双渠道受理、咨询模式,并在长护险受理窗口安排有医学背景的人员在窗口服务,积极为失能人员家属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意见;同时开通电话咨询服务专线进行答疑解惑。阳光财险还积极协调医疗机构和失能评估机构,在评估存量多的情况下,采取“提前筹划、集中评估、打包派单”等方式,加快推进失能评估工作开展,让符合条件的失能人员尽早享受长护险待遇。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专家建议,通过全社会一起努力,探索更好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模式,推动失能人员享受到更有品质和温度的保障。 (经济日报记者 武亚东)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经济日报,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