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狂魔”的“一带一路”样板工程:中国小伙怎么成了非洲“酋长”?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北京报道

“10年来,我们致力于构建以经济走廊为引领,以大通道和信息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管网为依托,涵盖陆、海、天、网的全球互联互通网络,有效促进了各国商品、资金、技术、人员的大流通,推动绵亘千年的古丝绸之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10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如是指出。

丝绸之路首先得要有路,有路才能人畅其行、物畅其流。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 《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 《白皮书》)显示,共建“一带一路”以“六廊六路多国多港”为基本架构,加快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形成“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格局,为促进经贸和产能合作、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

曾经,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声,见证繁荣的商贸往来、人文交流。如今,共建“一带一路”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合作,一座座现代化的机场和码头,一条条通畅的道路,一个个经贸产业合作园区拔地而起,催生新的经济走廊,激发新的增长动力,成为新时代的商贸大道、驿站。

“基建狂魔”打造“样板工程”

近年来,中国基建能力突飞猛进,被形象地称为“基建狂魔”。一系列喜人的成绩,跑出了中国速度,彰显了中国品质。

“全线最长隧道、面积最大站房、国内段第一长桥、全线最具文化特色、施工难度最大车站以及5座老挝段站房和7座国内段站房,都出自我们的建设者之手。”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铁建”)总裁、党委副书记王立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令他自豪的这条铁路,正是中老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中老铁路。

“基建狂魔”的“一带一路”样板工程:中国小伙怎么成了非洲“酋长”?

中老铁路万象站外观(袁鹏 摄影)

据介绍,中老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南抵老挝万象,全线167座隧道、301座桥梁,1035公里。

“基建狂魔”的“一带一路”样板工程:中国小伙怎么成了非洲“酋长”?

中老铁路万象站内部(袁鹏 摄影)

王立新向记者介绍:“为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建成中老铁路,中国铁建调集了所属14家单位共同参与建设。大力推行‘通信标准化基站’和‘信号标准站’,集齐信号、通信、信息等系统,把万象调度中心打造为‘通信信号施工工艺样板工程’。”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通车投入运营。“一轨通两国”的梦想照进现实。该项目也成为第一个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共同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跨国铁路。

老挝国家主席通伦·西苏里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互联互通高级别论坛上提到,中老铁路的开通让老挝从过去的“陆锁国”化身为“陆联国”。国际道路运输的便利化,为老挝经济发展注入活水,提振了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截至2023年10月3日,中老铁路累计运输果蔬8.35万吨,其中进口水果7.25万吨、出口果蔬1.1万吨,货值突破22亿元。运输货物2680万吨,其中进出境货运量550万吨左右。

超级工程助力互联互通格局基本形成

翻阅“一带一路”项目名单,类似中老铁路的超级工程还有很多。《白皮书》显示,十年来,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互联互通网络越织越密,人畅其行、物畅其流,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

经济走廊和国际通道建设卓有成效。共建国家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打造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

海上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共建国家港口航运合作不断深化,货物运输效率大幅提升。“丝路海运”网络持续拓展,截至2023年6月底,航线已通达全球43个国家的117个港口,300多家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港口企业、智库等加入“丝路海运”联盟。

“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成效显著。中国已与104个共建国家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57个共建国家实现空中直航,跨境运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

国际多式联运大通道持续拓展。中欧班列、中欧陆海快线、西部陆海新通道、连云港-霍尔果斯新亚欧陆海联运等国际多式联运稳步发展。

“硬基建”带来经济发展新活力

中金公司“一带一路”专题研究报告分析,国际经验表明,“硬基建”(实物资产、有形资本,如道路等)对工业化非常重要。大部分共建国家尚未完成工业化,“硬基建”对其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作为最早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龙头企业,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的建设者对此深有体会。

十年间,中国电建海外承建的能源电力项目总装机容量达1.9亿千瓦、投资项目总装机容量超6000兆瓦,惠及10多亿人;海外累计完成项目合同额约8000亿元,在当地纳税额累计超过200亿元。

“基建狂魔”的“一带一路”样板工程:中国小伙怎么成了非洲“酋长”?

赞比亚下凯富峡水电站项目(中国电建 供图)

以下凯富峡水电站为例。据项目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该水电站是赞比亚近40年最大的投资开发工程,被称为中赞合作的“一号工程”,也是“一带一路”典范工程。项目总装机容量750兆瓦,于2017年6月正式开工,2023年3月投产运行。

“下凯富峡水电站为当地创造了1.5万个就业岗位,带动当地包括建材、商贸、运输和采矿等多个产业的发展。目前,该水电站累计发电量已达50多亿度,缓解了赞比亚电力短缺的问题。”该项目负责人说。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实施以来,仅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就使全球贸易成本降低1.8%,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到9.7%,全球贸易增长1.7%到6.2%,全球收入增加0.7%到2.9%。

属地化发展拉近心与心距离

十年间,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坚持属地化发展原则,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一起,创造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非洲大陆,“酋长”封号代表着荣誉。令人意外的是,在尼日利亚却有着一位“中国酋长”。

2013年,由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重点铁路工程阿卡铁路开工,河南“80后”小伙孔涛负责该项目的四电工程。

当时,非洲各国铁路项目仍使用欧洲标准。在孔涛和同事们的努力争取下,最终阿卡铁路成为非洲首条使用中国标准的铁路。他们还为当地小学修建校舍,确保村里的孩子们能在更好的环境里学习,当地人称他为“孔校长”。

2019年4月21日,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吉瓦地区的皇宫内,孔涛被授予“WAKILIN AYYUKA”酋长封号,译为“工程领袖”,以表彰他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者在促进中尼双方合作与当地社会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

面对殊荣,孔涛说:“表面上封号是表彰了我,实际上他们想感谢的是我背后的中国企业,还有我背后的祖国。”

“基建狂魔”的“一带一路”样板工程:中国小伙怎么成了非洲“酋长”?

孔涛被授予“工程领袖”酋长证书。(王新俊 摄影)

上个世纪90年代,来自巴基斯坦的技能工人亚辛,参与了中国电建在巴基斯坦的巴罗塔工程。随后的20多年里,他和中国企业一起,从东南亚一路建设来到非洲。当得知被项目评选为“首批优秀员工”时,他激动地说:“我的人生和家庭都与中国紧紧连在一起,我愿意在这里一直工作”。

如今,受亚辛的影响,他的儿子拉瓦尔也成为尼日利亚宗格鲁水电站的建设者,加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队伍中。

“基建狂魔”的“一带一路”样板工程:中国小伙怎么成了非洲“酋长”?

亚辛和儿子拉瓦尔(中国电建供图)

共建“一带一路”源于中国,惠及世界。十年来,“幸福路”“发展带”背后,是一张张洋溢幸福的笑脸、一双双充满希望的眼眸,更是越来越大的朋友圈。下一个十年,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受益者和建设者,携手共同描绘未来十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画卷。

责编:郭霁瑶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中国经济周刊,不代表p2p信息资源网立场!如有侵权,联系管理员:202348182@qq.com删除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